第一铺>股票吧>

李蓓:中国股市后续将迎来大牛市【私募李蓓的20年大牛市观点,其实质是中国经济亟待超级牛市力挺】

发布时间:第一铺

#文章首发挑战赛#

“私募魔女”李蓓认为中国股市将启动长达20年的长牛行情

私募经理李蓓的最新观点是,中国股市将迎来长达20年的超级牛市。我仔细研究认为,与其说是观点,准确说是一种真诚呼吁。无论是观点、主张还是呼吁,都是是发自肺腑的呼唤,应得到包括政府在内的大力支持。

一、力挺“私募魔女”李蓓的关键原因是,推动牛市应该成为全社会共识

我认为,至少从业绩看,她是一名雷厉风行的战将。从2013年-2015年,李蓓斩获三年金牛奖。2013年,李蓓获得的金牛奖是历史上第一届评选的对冲基金金牛奖。2016年,由于基金震荡回撤,即使“神雕侠侣”曲终人散,但她选择了挑战自我。2017年创立半夏投资。2020-2022年,半夏快速发展。截至2022年7月,管理的11只基金,累计收益达302.29%,近一年收益率为32.04%,年化收益达36.25%。其中半夏稳健混合宏观对冲,自2018年5月25日成立至2022年7月累计收益562.8%。绝对属于佼佼者。

一是真正做到和全体投资人共命运,远离高位接盘吞噬投资者财富的游戏,难能可贵。从半夏投资成立至今,李蓓始终是半夏旗下基金最大的单个个人投资人,也就是说她的大部分资产都在基金里。个人和投资人资金在相同的主基金,净值波动完全一致。等于秉持了以管好自己资本的心态管理基金。业绩比规模更重要。半夏规模达到 100 亿主动封盘。这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二是敢于实话实说,绝不照搬照抄,勇敢亮明自己的观点。投资组合和公开观点高度一致,有别于借助忽悠大法收割韭菜的不齿行为形成鲜明对照。尤其是错了敢于果断坚决承认并纠正,不找借口,不拖泥带水,不是那些数不胜数的基金,从不检讨自己的组合隐患问题,而是一味地归结于宏观环境。今年4月,李蓓认为,几乎可以确认,地产股是10年一遇级别的机会,股价的反应只是时间问题。因此,总体组合中超10%的地产股作为底仓。随着地产股带动基金净值不断回撤,5月份果断承认错误,在风控框架内持续减仓止损。而减仓认错止损使得净值的冲击时间加大。

三是良好的业界经历奠定抵御风险的基础。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担任专户投资经理,上海泓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担任投资总监及基金经理。

当然,李蓓最新的观点认为,股市有着 20 年一遇的机会,果断的提高仓位,并愿意承担一定的波动和回撤,愿意保持较高的股票仓位。

以研究美国,日本等主要国家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周期和股市波动规律做出的判断结果是:未来几年可能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好的一波中国股票市场的机会。作为半夏投资最大的单个个人投资者,我个人不想踏空这波机会。我希望大家多一点耐心,也不错过这波机会。可能只需要几个月。

“私募魔女”李蓓的最新观点是否有理有据

大致理由是:国家队开始持续进场。从10月23号开始,汇金的大力买进,托住了市场的底部,并引发部分对冲基金买入中国资产,一些多头基金也会逐渐增加中国相关股票的配置,北向资金大拐点出现。同时,中国经济进入持续复苏,地产销售回暖,房价企稳回升,基本面和企业盈利推动市场上涨;股市的赚钱效应引发保险的持续加仓,私人银行客户的持续买入权益资产在全社会财富配置中的比例上升,推动市场估值回到历史中位以上,甚至可能会回到偏高水平。

但是,我认为,这仅仅是体现出的一种期盼,并非是能够落实到具体的图谱。

二、资本市场的任何按图索骥都以失败告终

为什么我认为李蓓的牛市思维存在跑偏问题,关键在于:

第一,资本市场的任何任何循规蹈矩结果都是失败的。拿上世纪50年代以及80年代的资本市场走势作为今天的按图索骥版本很危险。先不说那时候根本不存在证券衍生品的事实,就说今天一个交易日的资本流动就超出当年全年的总量。尽管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了证券期货期权的萌芽,但规模远远达不到呼风唤雨的地步。而今天面对的是一个资本规模扩张上万倍的资本市场。

截至2022年底,全球资本市场总额为233.3万亿美元,其中公募基金占比26%,为60.1万亿美元。其中股票型基金26.9万亿美元,债券型基金11.5万亿美元,平衡型/混合型基金7.1万亿美元,货币基金8.9万亿美元。

第二,科技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无所不能,大数据晒单易如反掌,在这三大力量加持下,全球早已开拓出无数投资赛道,而今天期货期权产生的冲击波堪称金融海啸,昼夜之间颠覆一国金融如同探囊取物。

科创50指数开始到现在的走势图

第三,中国股市的最关键的风向标上证指数早就完全失真。看看包含在其中的科创50指数走势就看清了本质。指数的断然纠错机制靠市场本身已经没有任何空间。而且,李蓓自己也要看到,自己掌管的基金6年达到570%的业绩,完全是对指数的彻底碾压取得的。就是说,脱离指数的桎梏,从国家战略规划和重大投资方向判断,更加容易确定今后20年中国资本市场的重头戏到底在那里的结论。

第四,自己采取的判断前提错误。既然认为高增长不一定带来股票市场的牛市,反而可能在经济转轨下行之后,资金成本下行,利率下行,整个资本市场会面临重估。以美国上世纪50年代和日本80年代迎来的大牛市作为自己论证的理由,那自然就得不出即使经济向好必然会有牛市的结论。

第五,李蓓认为市场的一致预期往往是错误的。但是,所有的往往却到处充满反其道而行之的投资路径。认为当前市场预期是做多美国、做空中国,但这种情况可能会逆转。事实是,华尔街巨头们针锋相对截然相反的公开较劲,只是美国资本收割世界财富的一个突出伎俩而已。他们始终做的就是唱空做多唱多也做多。循着华尔街前50大资本巨擘的投资投机轨迹,显然答案就是做多美国。巴菲特历年股东大会十大金句始终包括这一句话:做空美国很危险,做空美股更危险。

三、当前呈现的核心问题反而是资本与经济呈现反向救助的问题

即不是经济能够带来牛市,而是需要从政策端投资端发力,掀起一轮波澜壮阔的牛市,为中国经济彻底摆脱三年疫情以来所受到的桎梏解困,为解放长期套牢沉淀锁定的相当于50%的GDP总量的资本寻找活路,为中小投资者恢复常态化的生活工作投资支出找到通过制度改革激活财富增值效应的良好机制。

就是说,我赞同李蓓的理由很简单,姑且将她的判断看成是真诚呼唤中国必须拥有一次超级行情的权利。事实是,这个超级行情产生的前提是,必须在国家政策端、资金供给端、利好投入端发力,而一味地强调重视融资端的调节机制和毫无实质性内涵的呼吁并不能够真正起到推动大规模资金蜂拥入市的任何作用。而发动牛市面对的现实很透彻,除了全世界的众多资本都在飞蛾扑火般加入AI矩阵之外,观察我国整个投资的最大宽域,除了股市,你还能找到什么价值洼地比起中国股市现在的韭菜萝卜价格更具投资价值的呢?

同时也要承认,资本的逐利性就是天性。当资本认为股市不值得投资,即使萝卜白菜价,它也不屑一顾。当前,A股估值已经低于2008年1664点时的水平。当前上证指数的动态市盈率不到11倍,2008年10月28日上证指数1664点时的动态市盈率为13倍;当前沪深300的动态市盈率为10.8倍,在上证指数1664点时动态市盈率为12.8倍。

目前估值已经低于2008年1664的水平

而要彻底唤醒中国股市的投资回报功能,就必须强调通过建立健全制度,夯实证券市场发展根基。显然,规模庞大的资金面对当前股市望而却步的根源,还在于被市场诟病的转融通、量化交易、股指期货期权与现货交易制度错配等继续存在所阻隔。如果推出的各种机制和规定,在运行中基本和初衷严重背离,就意味着要痛下决心纠错纠正纠偏。因为,三公原则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显得格外关键。如何体现交易制度的衔接性、一致性、对等性,正是考验资本市场制度的体现三公原则的核心。唯有交易制度公平合理地覆盖与各方投资者利益密切相关的品种,才能称得上对等完善。

四、基金业不摆脱靠天吃饭的习性,必然被外资投行基金封杀生存空间

公募、私募、券商,无疑是目前中国股市最为关键的投资力量。但是,就目前所体现出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和道德操守与肩负全民重托的责任要求相比差距巨大。从近年来他们整日连篇累牍追寻北向资金的任何蛛丝马迹举动就可以看出,在无限夸大其功效甚至主动为其煽情鼓噪的表现,足以证明他们投资思维逻辑的缺失。尤其是A股最大的机构公募基金,如果不强力弥补职业信仰、独立思考、价值判断、社会责任、道德规范等环节的短板,仅仅是祈求守株待兔,靠天吃饭,投机取巧,不仅将持续扩大与国际同行之间发展趋势、投资能力和获取收益之间的鸿沟,甚至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为被国际大玩家戏耍操弄的附庸。特别是境内机构随波逐流的暴涨时极力唱多、暴跌时极力唱空的愚不可及手段,要想成为主导中国股市坚定投资力量的愿望将会彻底失去坚实基础。

当然,李蓓的历史业绩证明她有独到之处。如果这个发自内心的呼唤和观点合二为一就是最好的结果。但是,就目前而言,显然市场本身还没有表达出认为自己被严重低估的强烈愿望。这其中有机制错配的问题,也有基金业自己过度倚重偏饭活命作怪的惰性有关。

但是,不可否认,我国券商基金要充分认知被外资投行基金彻底绞杀的危机

两只“募鸡”谁更值得信赖?

截至目前,证监会已核准9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包括瑞银、摩根大通、野村、星展、大和、高盛、摩根士丹利、瑞信、渣打等;

自2020年8月份贝莱德获准设立成为国内首家外商独资公募机构至今,短短三年的时间,海外资管巨头通过新设或股权变更两种方式“跑步”布局中国公募市场。截至8月25日,有9家外商独资公募。其中,贝莱德基金、富达基金、路博迈基金、施罗德基金、联博基金和安联基金等6家为外资新设公募基金;宏利基金管理、摩根资产管理和摩根士丹利基金等3家则是中外合资公募通过股权转让方式转为外商独资公募基金。

目前仅贝莱德、富达、路博迈、摩根、宏利和摩根士丹利6家发行了产品。Wind数据显示,这6家公司基金产品数量共计195只(各份额合并计算),合计基金管理规模为2394.06亿元。其中,95%的规模来自于合资转外资的三家公司;其余三家外资系公募因成立时间较短,产品数量较少,管理规模均在百亿以下。

安联集团在中国控股、参股的公募已达两家。此前,安联集团还是国联安基金的股东,出资比例为49%。国联安基金成立于2003年,是中国第一批合资公募,其大股东为太平洋资产管理。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国联安基金的公募管理规模为994.91亿元,在155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54位。

2022年12月9日,美国最大的养老金管理公司富达国际旗下外商独资企业富达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获得中国证监会核发的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正式迈入中国公募市场,成为第三家在中国新设立开展公募基金业务的外商独资基金管理公司。

在1981年,富达就在香港成立了投研中心,在1990年推出了投资大中华区主题的产品,并于2003年发行以中国为主题的主动权益产品。

富达从2011年开始在上海成立投研团队,继续扩充本土投研力量,加大主投中国策略产品研发布局。富达对中国的投资研究已经超过了40年,这是富达区别于其他外资公募的独特优势。

截至2022年,富达的主动管理产品持有的中国股票约 3125.01 亿元人民币。其规模超过90%以上的我国内地公募基金公司。富达国际旗下已在境外发行多只聚焦中国市场的旗舰基金,并在2022年获得了亮眼的成绩。

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9月21日,完成登记备案的外商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已扩容至34家。

无论是外资公募还是私募,它们背靠的金主无一不是规模在万亿美元以上的金融资本巨无霸。

外资公募在持续增资。公开数据显示,今年6月,路博迈基金将注册资本从2.06亿元人民币增加至3亿元人民币;7月,富达基金将注册资本从1亿美元增加至1.3亿美元;摩根士丹利基金将注册资本从2.5亿元人民币提升到6亿元人民币;贝莱德基金将注册资本从7亿元人民币增加至10亿元人民币。值得一提的是,贝莱德基金自成立以来已多次扩充注册资本,公司初始注册资本为3亿元人民币,2022年5月扩充注册资本至5亿元人民币,2022年11月扩充至7亿元人民币。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外资机构通过申请QFII资格的方式布局中国市场。

中金公司统计显示,2020年至2022年平均每年有87家机构获批QFII/RQFII资格,2023年上半年便有40家机构获批。

截至2023年7月底,共有778家境外机构获批合格境外投资者资格。除QFII/RQFII机制外,2014年以来沪深股通机制也在不断完善,互联互通双向可投资标的范围不断扩大。

当前外资持有A股市值规模约3.5万亿元,其中,通过沪深股通持有A股市值规模约2.5万亿元,通过QFII/RQFII机制持有市值规模约为1万亿元,持仓大约占A股总市值的比重为3.8%,占流通市值的9%,在机构投资者中,仅次于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

五、提升专业素养职业道德水平是中国基金业能否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决定因素

最形象地概括我国公募基金尤其是证券投资基金,他们的投资观点是永远非常乐观,投资结果是业绩连年惨淡。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数据显示,2022年证券投资者为户数为2.12亿。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截至2021年底,我国基金投资者人数超过7.2亿。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的2023年最新的公募基金市场数据:截至9月底,基金管理公司144家。其中,外商投资基金管理公司48家(包括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内资基金管理公司96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资格的证券公司或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子公司12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1家。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27.48万亿元。如果按照2023年6月末全国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5.34万亿元衡量,公募基金行业规模超越银行理财,成为“资管一哥”。

截至2023年8月末,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21948家,管理基金数量152961只,管理基金规模20.82万亿元。

殊不知,当前看似非常红火的基金市场却隐含着巨大危机:透过公募基金近三年来的发行表现,预示着公募基金正在急速失去投资信任。2020年公募基金发行规模3.1万亿;2021年发行规模2.97万亿;2022年公募基金发行规模腰斩,为1.48万亿;今年,截至到10月19日,新成立的基金规模仅有约7955.87亿元,预计全年规模1万亿左右,再次下降50%。

与此同时,公募私募连创清盘数量的趋势依旧蔓延。

公募基金的清盘数量,2021年为254只,其中主动清盘235只。与2019年和2020年相比,清盘数量分别增长85%和45%。2021年共有89只权益类基金清盘,其中主动管理的权益类基金61只。2022年,分别有78只股票型基金和149只混合基金清盘。

2023年,截至11月27日,今年以来全市场已有237只基金清盘。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合计有147只,占清盘总数的77%。其中股票型基金59只、混合型基金119只、债券型基金35只。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合计数量创下近五年新高。一些基金经理上任仅短短37天就遭到清盘。

从基金公司看,清盘数量较多的公司,不少是大型基金管理人。业绩问题是基金清盘的根本原因。如海富通基金是年内清盘数量最多的基金公司,已有10只产品被清盘;博时基金、申万菱信基金、中银基金分别达到9只。九泰、创金合信、民生加银等基金公司清盘数量居前。包括华安安享混合C、汇添富中证人工智能主题ETF联接等多只基金运作时间不满一年即宣告清盘。处在“警戒线”的一批基金发布清盘预警公告,其中20只成立时间不满1年。

年内未能成立的新基金达12只,超20家公募年内以来“一基未发”。1246只基金的规模不足5000万元,拉响清盘警报。

截至2023年8月末,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21948家,管理基金数量152961只,管理基金规模20.82万亿元。8月底,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8561家,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13107家,私募资产配置类基金管理人9家;其他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271家。

存续私募基金中,存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98110只,存续规模5.89万亿元;存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31420只,存续规模11.20万亿元;存续创业投资基金22114只,存续规模3.16万亿元。

私募排排网统计数据显示,近三年,私募基金清盘产品数量不断扩大。2021年有4775只证券类私募基金完成清盘,覆盖私募管理人1929家。其中4226只为提前清算,主要是产品跌破清盘线。

2022年共有5308只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清算,其中提前清算的产品有5090只,占比高达95%。50亿元以上管理规模的私募管理人有802只基金清盘,管理规模在50-100亿元、100亿元以上的私募管理人清盘基金的数量分别为294只、508只,占比分别为5.5%、9.5%。3515只基金属于规模不足10亿元的私募,占比66.2%。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约68.07万亿元,较一季度末的67.28万亿元增长1.17%。

如果与美国公募基金发展的重要依靠投资顾问团队建设比较,职业道德建设任重道远。我们的所谓投资专家几乎就是一群忽悠散户高位接盘的掮客。基金在询价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高位接盘绝活更是道出了道德品质存在着诸多瑕疵。这充分说明,要培养扩大中国的强大基金投资人群,除了要吸取业精于勤荒于嬉的千古诫训之外,还要极为紧迫地补上职业道德社会责任缺失这一重要课题。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被投资者高度认可。符合这一重要前提,中国公募基金的发展才谈得上与时俱进水到渠成。

六、由央行背书,建立超大规模的股市平准基金是启动牛市不可或缺的选择

实践证明,维稳机制不可或缺。A股市场每一次的暴跌和洗劫财富的深重程度早已给了我们很深刻的教训。一旦作为股市发展基石的公司业绩和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一定逆转,股市必然由投资市场演变为完全的投机市场。必将在下一波投机者的操纵下出现绝对夸大的巨幅下跌,从而引发股灾。而隐含在这些表象背后的真正元凶,不是经济衰退便是经济危机。在市场遭遇外部突发性和逆转性事件尤其是金融危机时股市最易演变为财富蒸发场所的原因所在。

建立超大规模的平准基金 是最佳选择

特别是当前全球经济依然熊途弥漫,不断增多的外部突发性事件随时会加深危机程度,股票市场更会体现表达经济基本面恶化的发泄敞口角色,加重投资者财富蒸发损失。注重保护投资者利益显得更加迫切。而始终处于追涨杀跌悲情气氛之中的市场必然蚕食投资者原有的财富。如何让投资者掌握按照自己意愿进行结构调整和回避风险的主动性是考验我们智慧的重要门槛。

最有效的措施首当建立股市平准基金,加倍维护股市根基,防范市场突发性风险。必须坚守未雨绸缪长远发展原则,通过建立股票市场平准基金,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导致股票市场出现极度失衡和强烈震荡的重大事件发生。作为新兴市场国家,要有效防止国际资本和热钱随时大规模进入或者是撤离而对中国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随即带来的巨大冲击,除了建立健全必须应有的避险工具外,设立资本市场平准基金将是明智之举。

以李蓓为代表的基金业尤其是私募基金,能够主动憧憬和呼唤牛市前景,在于我们的确深受中国股市16年停滞不前的深刻教训。而虚心借鉴成熟市场的宝贵经验,切实从国家战略、产业升级、投资回报、全球竞争等诸多层次和角度,统筹规划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相互支持、共同繁荣、实现双赢的方针战略,有效形成同各方利益正向相关的股权结构、运行机制和市场体制,对于中国经济、对于庞大的投资者群体来说,已经显得至关重要。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