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就里 「我心雀跃」:一切都点到即止的结果,就是不明就里
推荐文章
豆瓣:6.6
个人评分:6 / ★★★
这是一部故事线比冰糖葫芦的糖纸还薄、还淡、还容易被戳破的电影。
当配角们都用长袖校服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的时候,却有这么一个高中女生,身着清凉而凸显线条的低胸背心,随意地出入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北京校园。
这就是主角,不穿校服是导演赋予的特权。
她爱艺术,把杂志里的照片剪下来做拼贴画,把碎瓶子片拼成教堂式的彩色玻璃画。也正因如此,她爱上了学校里的美术老师。他给她出拼贴画的建议,帮她熨平沾湿的作品,还信手拈来、撩妹目的明显地为她作肖像。
他的大嘴唇吸引了她,她的露背装也吸引了他。她的喜欢很放肆,而他的爱很克制,因为他是个结了婚的人,连大学作品里的人体模特都是自己老婆。当她满怀欣喜地想挽着他的手一起走时,他婉拒了她的喜欢。他转身离开,有话说不出来,海鸟跟鱼相爱只是一场意外。
从此后,二人关系急转直下,他不再教书,离开学校,她发了疯似的寻找他。
从此后,她再也没有遇到那个令她一见倾心的美术老师。
从此后,她只能独自回味,喝他大茶缸子里的水时和偷了他大铁勺吃自己便当时,他的大嘴唇残存在上面的美好温度。
我打完上面这些字,自己都觉得恶心了。大概是我高中时没遇见过令我神魂颠倒的美女老师,所以我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喜欢一个人都可以被逼到为自己变态行为全力辩护的地步。
我说这话的原因是因为我敢肯定,这片子就是导演的自传。因为全片越演越神,越来越后现代主义,不光每个角色的行为动机很奇葩,连结尾都描述得不明不白。
班上两个爱调皮捣蛋整天臭贫的男学生养了条鱼,被美术老师不小心弄死了。这俩孩子出于幼稚的报复心理,把老师画的人体素描张贴在校园里,引起了轰动。老师本来是在校长挽留下主动辞职的,女主人公却以为老师是画了“不雅”内容被校长赶走的。她没大没小地闯进校长办公室,连门都不敲,把“罪责”都揽到自己身上,非说老师画的是自己。校长一脸无奈地说,那是美术老师以前画的素描,上面画的都是他爱人。女主人公却没好气地冲校长甩下一句“你说是他爱人就是啊?”就走了。留下校长一脸懵逼地看着姑娘离开的背影,心里默念:这谁家的傻逼孩子啊?
结尾更神奇。
美术教室莫名其妙地就被查封了,姑娘想起来老师给他画过一副肖像,就偷偷溜进教室找那幅画。找了半天,她抬头望向书架上一个橘黄色的恐龙玩具。突然窗外一道刺眼的光芒射向她,她睁不开眼。转场,一段时间以后,已经毕业的姑娘拿着一个邮包走进洒满阳光的小屋,里面是美术老师为她亲手线装的同学录,只是她曾要求他在最后一页写些寄语,他却留了一页空白,什么都没有写。剧终。
这要表现什么呢?白光的降临表明对老师的这份懵懂感情伴随学生时代的结束也无疾而终了吗?老师还记得完成她的作品却在上面什么都不写表明没有什么是完美无瑕吗?
没人能立刻理解导演的想法。总之,这个片子就像一个蹩脚的甜点,第一口下去甜蜜而温馨,越吃到后面疑问越多,吃完才发现只有第一口令人惊艳。
像一列奔着虚无的目标疾驰而去的列车,导演一写下去就不知道该怎么收尾了,因而结尾变得草率又没有意义。
艺术应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如果艺术与生活完全一致的话,我们看纪录片就可以了,为啥要看虚构的剧情片呢?所以,当艺术变得过分追求现实,变成只有导演自己才能解读的白开水时,就有些故意装逼的意味了。这不是过犹不及么?
人物是把故事立起来的核心。本片的人物很多,好在重点人物线就一条——女学生和男老师。几乎一切故事都围绕这条线展开,是本片的优秀之处。但是,对于其他角色的描写过于鸡肋,导致这对人物关系的光芒经常被掩盖。比如男学生和女老师的关系。
男生自然也会在荷尔蒙作用下喜欢长相漂亮的女老师,因为母性的光辉往往给人无尽的安慰和温暖,如同给经历风浪洗礼的小船一个可以放心停泊的港湾。自打那个总爱调皮捣蛋的男生见了新来的生物老师,就深深着迷于这个已有家室的少妇恬静淡雅的气质,自告奋勇地向全班拉选票要当生物课代表。可是,“女老师对男学生的多重启蒙”在本片的交代也仅此而已,就连我以为生物老师是美术老师的爱人——即人体素描的模特——这个狗血桥段都没出现。这只能表现出导演不甘流俗的水准,却不能改变这位美女老师是个鸡肋的事实。
此外,这位调皮的男生也有追求者——女主角的闺蜜。
穿着前卫的白色蕾丝胸罩的闺蜜自信满满地对女主角说,他们男生说喜欢老师,其实就那么一说,时间一久就忘记了。
这本来是个很好的点。就这么一句台词,女老师——男学生——女学生的三角关系完全可以很好地建立起来。然而,它要让位于主角的关系。女生不过就说了这么一次喜欢男生,男生也不过就抢着帮女老师收了一次作业,罢了。
以为自己能创造出一个宇宙,要说的太多,想塞进去便的太多,这样往往会弄巧成拙。如果把更多精力留在好好刻画女学生和男老师这对人物关系上,起码故事会好看得多。
不合时宜的年代感是违和感最明显的一个败笔。
男生配角倒卖的大量打口卡带,派出所片警穿的旧警服,第四版人民币一百元的特写……无一不是导演精心设计的元素。况且,通过本片最后肖像画的落款,我们得知故事发生在1997年9月左右。
不过,外景里21世纪的大量产物都像主创在暗示说,我们是个小制作啊,没钱把外景里的新玩意儿给去掉,观众你就凑合看吧。这就尴尬了。感情这个东西,一代代传承而来,与年代毫无关系。如今高中女生喜欢潇洒帅气的男老师也不少见,你就设定在当代又能如何呢?我就想借用女主勇闯校长办公室说的那句话了:你说那是九十年代就是啊?
题外话:作为星战迷,我不能忍的bug就是片中出现了《星战前传1:魅影危机》的剧照,而这部片子1997年才刚刚开拍。
伴随年代感渲染失败而来的,竟然是本片我最欣赏的一个方面——色彩。导演的功力全体现在前期设计上了,团队的功力全体现在后期调色上了。
全片色彩整体往暖色调上走,看似单一但是分野明显。就像被打破的彩色玻璃瓶,本片色彩更像充满希望的春天而非躁动炎热的夏天。用光明暗的交替、演员服饰的配色等等,无一不体现出了团队的用心。尤其是对年轻女孩们肉体的大特写,比微博上那些“见多识广”的老男人拍的私房写真还要洁白无瑕,简直令人思有邪而不污。这是分寸,这是权衡,这是划分了清新的情色与油腻的色情的最好明证。所谓青春而健康的性感,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相反,我认为本片的选角,不经意间造成了一个两极分化的结果。
作为少女题材的电影,女主长相好不好看往往是选角工作的第一要务。这一点上团队发挥超常。以女主为核心的几个有台词的女生都挺耐看,而且不俗丽。配合恰到好处的色彩,几乎每一帧画面都能截成桌面图。我之所以在众大片中选择此片消遣,也正是由于这张海报实在是太好看了。
可是,我们看的毕竟是电影。电影不是picture,是motion picture啊!连女主男主在内,所有人的演技捉急得都像是在演一幕高中班会的小短剧,看似平实,实则乏味。台词虽稚嫩,有些废话太多,但起码很工整,说起来应该比较利索。演员们却都冷冷淡淡地面对这些台词,总觉得不是量身定做的,就念不好。不过也难怪,饰演女主的孙伊涵出生于1998年,毕竟未来的路还长,慢慢练吧。
「我心雀跃」:一切都点到即止的结果,就是不明就里
by 毛毛
原创文章。欢迎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