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钩子 童年记事——那些年用过的东北老物件(四)
推荐文章
童年的那些老物件,满满的忆,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今天跟老铁们说说生活用具:
六、厨房用具
【炉钩子】农村一般叫烧火叉子、烧火棍。有铁制的,大多数是木制的。
【盖帘子】一般用高粱杆的顶端那个细的节,要挑选直溜一点的,并排用两行线穿起来,两层合起来,再用线把两层纳在一起。根据需要的大小,切去边缘,大多为圆形。
【锅叉子】记得那时候,蒸馒头或者熥饽饽,都是先把篦子架在铁锅上,上面再摆放馒头什么的。当时家庭人员多,篦子上承载的东西也比较多,为了防止篦子压弯,就需要一个有力的支撑。而这个支撑的物体,就是今天我要说的蓖叉子。蓖叉子,因为是铁锅专用,所以有的地方也叫锅叉子。
【锅盖】记忆中是木头制作的,非常结实,很少用钉子的,都是木工用凿子斧子一点点制作的,上面有三道木梁作提手,有整体的,也有两个半圆的。
七、照明用具
【嘎斯灯】也叫臭石灯,矿石灯,学名叫电石灯。闻上去臭哄哄的,熏鼻子。这种矿石,它的化学名字是碳化钙,从表面上看,为灰色、棕黄色、黑色、褐色的的居多,成块状的固体。遇到水后,产生乙炔气体。所以,点燃后它的火焰是蓝色的。
【手电筒】也叫手电棒。手电筒七十年代前是农村家庭唯一的家用电器,还不是每个家庭都有,那时赶夜路还有用灯笼的,好一点用马灯金属加玻璃的能防大风。
【蜡烛】也叫洋蜡。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虽然家家户户都通了电,但是蜡烛也是必需品。一来那时的电压不稳,白炽灯泡老是忽明忽暗,停电也是家常便饭。二来对于农家来说,勤俭节约是第一位的,电费能省就省。再有就是在电光不可及的地方,可以手拿一支蜡烛照明,权当手电筒。
【煤油灯】是农村的一种主要照明工具,以前村里的照明条件很差,有的村根本没有通电,在者蜡烛很贵普通老百姓根本用不起,煤油灯比较便宜使用周期长,所以家家户户用煤油灯的比较多。
八、挑水用具
【水缸】【水瓢】家家必备的储水容器,缸上有个盖帘,是防止灰尘落进去的,缸里漂着一个大水瓢。每次从外面玩耍回来,口渴难耐,拉开盖帘,舀一瓢凉凉的井水,先痛痛快快地喝一气儿,然后把剩下的全都倒在头上。
【水捎】用来从水井挑水的容器,也叫水桶。
【扁担勾子】扁担是农村一种常用的工具,用来挑东西的,像上面说到的挑水,挑粪都得用到扁担。
【轱辘架子】辘轳是过去年代农村打水的工具,在那个年代很多村子只有一两口井。所以人家喝的水用的水都是来自这口井。所以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人去排队打水。现在家家户户都自来水了,辘辘已经消失了。
九、储存用具
【柳罐斗子】柳条遍地都有,采集方便,用柳条编筐、编篓是当地人们的拿手好戏,所以,人们就用柳条编成了能装水的用具,因为编成后它的形状很像一个瓦罐,所以,人们就给它起名叫“柳罐”。也有的老百姓看它在井里像一个吊斗,也叫它“柳罐斗子”。因为柳罐是柳条编的,它经水的浸泡后发胀,把柳条中间的缝隙胀得死死的,所以,打水的时候滴水不漏。
【酸菜缸】那时候,家里可以没有自行车但绝对不能没有酸菜缸,那是东北人冬季储存食物的神奇发明,亦是浓浓的家乡味儿,上面压着的大石头是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
【大酱缸】酱缸基本是每个家庭必有的,从春天开始酱缸被挪到院子里,接受阳光的照耀,等天冷了才被挪回屋。为了透气,酱缸的缸口上始终罩着一块白色的纱布或者放着一个秸秆编制的盖帘,每天餐桌上的一碗大酱或者一碟咸菜都是来自那个缸,农忙时或者青黄不接时,那碗大酱或那碟咸菜也就成了整个桌子上的唯一的下饭菜。
【咸盐罐子】我们都知道,咸盐是老百姓离不开的调味品,可是如何装盐,这可大有学问。如果用金属器装咸盐,金属器会上锈,最适合装咸盐的,就是这种咸盐罐子。
十、计量用具
【折尺】折尺多为木质,此外还有塑制和钢制折尺。木折尺其实比钢制折尺要准确,因为它的热胀冷缩比较少,所以对精度影响会很小。折尺最大特点就是可以折叠,方便携带节省空间。
【斗】这个斗可不是星斗的斗,而是一种量具。过去人们买粮食,是用这东西作为量度的,没人和您说是几斤,而是说几斗,你要问:我来100斤粮,不好意思没法给您量。
【升】很多农村人的家里有的,大人们做饭用它来瓦米的“升”,有了它就可以很好掌握多少人吃多少米,这种器具在80年代就很少见了。
【秤杆】【称砣】 过去用来秤重量的工具,现在基本消失了,很少见。
【算盘】算盘分为13档:15档:17档:和21档:呈长方形:每档分为布有7颗木珠:其中上格为2颗木珠:下格为5颗木珠:而上格2颗每颗代表5:下格5颗每颗代表为1:它可以运算:加:减:乘:除。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必删